千层金配资 跟着康熙爷行走于铁岭东部山水间之——由抚顺进铁岭县的路线_高士奇_山区_文化版
6月13日,《铁岭日报》文化版整版发布了我们夫妇俩的文章《康熙第二次东巡穿越铁岭东部山区路线考兼议铁岭满族文化发掘利用之潜能——以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为蓝本说开去》。非常感谢《铁岭日报》给予的支持。然而,由于版面和篇幅的限制,文章中一些必要的细节略微被删减了。为了让朋友们能更方便地阅读,特将文章的完整版发布在这里千层金配资,以便更多读者享受。
摘要:清帝东巡促进了东北的快速发展。康熙的第二次东巡中,他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路线,首先在永陵祭祖后,他选择了重新走上祖先开创之路,途径铁岭东部的无人山区,走过了清代开疆拓土的老路。由于相关文献资料缺乏,至今关于康熙当年所走的路线仍存在诸多未知之处。我们通过参考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对这条路线做出了一些推测,同时结合书中提及的东北人文地理与满族文化信息,提出了一些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和地域满族文旅经济发展的建议,希望对铁岭东部山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康熙第二次东巡,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铁岭东部山区路线,满族文化
康熙是开创清帝东巡的先河人物,他一生共进行过三次东北巡行:分别是康熙十年(1671年)、二十一年(1682年)和三十七年(1698年),其中第一和第二次东巡的过程中,他曾多次途经铁岭,为铁岭的满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特别是第二次东巡,从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1682年3月23日)至五月初四日(1682年6月8日),历时79天,最远达到了今天的吉林市乌拉镇,往返行程接近七千里。在这次巡行中,康熙特意绕开了主要的大道,选择了重温祖先创业的道路,穿越了铁岭东部的无人山区,以及西丰、辽源大围场,最终到达了盛京(沈阳)至船厂(吉林)的主干道。由于这段路线并非朝廷常维护的道路,且缺乏详细文献记载,至今部分路段依然无法确定其准确位置。
展开剩余63%但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这本书记录了他随康熙从北京到吉林的完整行程千层金配资,详细描述了此次东巡的路线,并指出了“嘉祜禅(夹河厂)、曾家寨、哈达城(花城子)、耿王庄、庚格(更刻)、三丸山(辽源寿山镇大寿山村)”等驻跸地的地理位置。通过参照《清实录》和其他相关资料,我们尝试对康熙第二次东巡途经铁岭东部山区的路线进行探讨,虽然这仅是我们的一家之言,仍期待学界指正。
《日录》第二十七天的记载中,提到“己未,告祭永陵……是日,仍至札凯(扎喀)驻跸。”这一段记录了康熙在永陵祭祖后的行程,返回扎喀关驻跸。通过高士奇与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的补充信息,可以推测,康熙在扎喀关驻跸了两天,分别自抚顺出发前往扎喀关,完成祭祖仪式后再返回扎喀关。根据一张扎喀关附近的老地图,我们可以推测当时扎喀关附近的两条主要河流:下岗子河和五龙河,分别对应康熙驻跸的地点。
《日录》第二十八天的内容进一步描述了康熙为何选择穿越铁岭东部山区。高士奇在书中写到,“省睹祖宗开创之艰难”,说明康熙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亲自感受祖先开疆拓土的艰辛。从历史背景来看,海西女真哈达部在铁岭东部清河流域崛起,而西丰、辽源等地区则是叶赫部的势力范围。因此可以推测,康熙这次东巡的路线是沿着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创建后金、大清而征战的道路走过的。
基于《黑图档》的记载,我们推测康熙东巡的路线可能经过了上夹河、南口前镇、铁岭等地。尤其是滚马岭这一地标,在《奉天通志·山川》中有详细记载,可能就是当年康熙东巡途中的重要站点。高士奇在《日录》中的描写也提到,康熙一行在凡河源沟驻跸,随行的高士奇也特别提到了“嘉祜禅地方”的驻跸记录。嘉祜禅即滚马岭,是两县的界山,后来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夹河厂”。
关于康熙第二次东巡自抚顺至铁岭的路线,有一种观点认为路线是经南杂木进入铁岭。然而,经过分析,《日录》中的“东行”一词表明,康熙应是从五龙河岸出发,翻过五龙岭,进入原海西女真哈达部的无人山区,而南杂木与此方向不符,因此我们认为这条路线不准确。
高士奇的文人气质也体现在这段旅程中。在他写到的一段文字中,描述了他在谷雨时节,依然在山中采茶、品龙井茶的情景。即便在深山老林之中,高士奇依然保持了文人独有的雅致情趣,这也是古代文人之乐的生动写照。
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