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融配资 郑成功的部下怎么从三十万变成了两万多人两个人的背叛最为致命_兵力_郑经_郑家
郑成功和大西军在满清入关后,成为清朝最棘手的对手。大西军在巅峰时期兵力达到30余万,而郑成功的部队在全盛时也有40万之多。两军的兵力加起来与满清的总兵力相当,更令人头痛的是,满清的八旗军在战斗中损失严重。顺治年间升融配资,满洲八旗的壮丁从六万余人锐减到不足五万人(顺治五年,满洲丁口为55330,至顺治十四年跌至49695),这使得满清的核心军事力量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然而,就在顺治晚期和康熙初年,南中国的局势发生了惊天逆转,大西军因内部分裂和互相残杀而逐渐衰退,而郑成功的部队也从数十万骤减至不足三万人。
郑成功的部队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估算方式下,兵力有着不同的计算方式,通常在20万至40万之间。郑成功的族兄郑泰一度心怀二心,认为自己是仅次于郑成功的家族领导人,曾估算整个家族的军队为41.25万。郑成功自己也曾自信地认为手下有几十万兵力。而满清及其他势力则普遍认为郑成功的兵力在20万左右,这与郑家二代们的估算相差较大。
展开剩余76%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于满清等势力只计算了郑成功的主力部队升融配资,并低估了其真正的兵力。实际上,在收复南京的战斗中,郑成功动用了近70镇的兵力,其中24镇水师负责封锁长江,20镇兵力北上,20镇兵力南下,而剩下的兵力则驻守长江出海口。每个镇下辖五个协,每个协有十个副领,每个副领带领50人,因此一镇兵力约为2500人。根据这一标准,70镇的兵力理论上约为17.5万人。除了这些,郑成功还指挥了五个军和38个营,按每个营1000人的标准,新增兵力约为3.8万人。将两部分合并,郑成功的兵力超过20万人。
郑成功的水师也非常庞大,水师的总吨位达到9.2万总吨,接近同时期英国海军的总吨位,超过了康乾盛世时期满清水师的力量。郑成功水师拥有3000余艘军舰,在攻打南京的战斗中,他在焦山一带停泊了2300艘战舰。水师的舰船种类繁多,其中近海作战的乌尾船、乌龙船和铳船,每艘船配备几十人;而远洋作战的大熕船和水艍船,每艘船上的兵力在一百到数百之间。水师的总兵力最少有数万人,最多可达到十万之众。即使是保守估算,郑成功的陆军和水军合计也有20多万兵力,接近30万,因此他有时声称自己的部队达到40万也并不算过分。
与满清的八旗军相比较,郑成功的兵力规模不相上下。满清八旗的壮丁总数为34万升融配资,其中大约20万是汉人奴才。如果按照满清的抽丁标准来计算,郑成功的力量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满清。但郑成功最终未能实现大志,部分原因可归结为两个人的作用。
其中一位重要人物是海澄守将黄梧,海澄作为郑成功的重要后勤基地,其影响远超许多人想象。黄梧将十万副铁甲送给满清,这对于满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礼包”,其价值远超过厦门之战的百万白银。事实上,明末北京储存的全国铠甲不过20多万副,满清八旗入关时也仅有约4万副铠甲,而十万副铠甲几乎等同于郑成功主力部队的全部装备。除此之外,黄梧还向满清提供了数万藤牌、铳炮、火药等军需物资,并且还提供了大量的军粮,这些物资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战争进程。福建并非明清时期的粮食主产区,郑成功因失去军粮,必须调配大量兵力种田。由于黄梧的巨大贡献,顺治一时激动,封他为海澄公,与鳌拜、韦小宝同为重臣。黄梧还向满清提出了海禁大计,封锁了整个沿海区域,使得郑成功的水师无法从内地获得木材、硝石等重要补给,大大削弱了郑家的军力。
第二个使郑成功家族兵力大幅削减的关键人物是郑经。郑经的崛起,直接导致郑家兵力骤减。郑经继承了祖父郑芝龙的早熟与风流个性,郑芝龙在17岁时便开始与庶母私情,而郑经19岁便与四弟的奶妈陈氏发生了丑闻,并生下长子郑克臧,这一丑闻在当时引发了极大关注。郑成功为了遏制郑经的野心,让郑泰处理郑经。然而,郑泰显然低估了郑经的野心。在郑成功病逝后,郑泰等人认为郑经与父亲郑成功的关系较差,不能继位,于是支持郑成功的五弟郑袭。然而,郑经在陈永华的帮助下成功拿下台湾,并通过“鸿门宴”手段致使郑泰身死。郑泰的家族成员郑鸣骏和郑瓒绪带着8000余人投降满清,导致郑家发生大规模叛逃。随后,五万余郑家兵员携带船只与火炮归顺满清,使得郑家兵力损失超过四分之一。
由于厦门并非郑经的根基所在,他对该地的经营并不细心,结果导致郑家又失去数万兵力。最终,施琅在收复台湾时,郑家兵力已降至不足两万,水师也仅剩200余艘战船,远远不及曾经的盛况。郑家从曾经能够与满清抗衡的庞大武装,迅速衰退为龟缩一隅的势力,这一切的变故都与黄梧与郑经的决策密切相关。
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